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在国内率先创建了“音乐工程系”,并设立了“音乐科技”、“录音艺术”与“音乐设计与制作”三位一体型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以国际通用专业标准为基准,通过11年的建设与发展,业已成为国内该学科领域的标杆,其学科建设理念、教学计划、人才培养、实验与实践体系等方面,已成为国内其他高校相关学科建设的模板。

    《应用作曲系列课程》是本学科重点主干课程,其设计理念有别于传统音乐学科中的“传统作曲”系列课程,强调音乐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性、前瞻性、以及跨领域交叉的应用时效性。该系列课程中,兼容东西方音乐传统、打通学院与社会应用的鸿沟、兼容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其设计理念、教学与实践结合之方法、以及教学成果,在国内独树一帜。部分通过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创新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展出,并获得了诸多国际奖项和广泛的关注。

    《应用作曲系列课程》自2003年开设至今,已有11年。该课程依据音乐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特征,为使学生具备艺术创新能力及应用创作技术而量身定制。作为本学科重点专业课程,在历年授课期间,本课题组的教师在教学中积累并总结相关经验,探索与专业课相适应的教学改革,结合课程实践,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多次获得国内外的重要奖项。为了更好的对课程内容与实践进行探索与建设,课程组还开创性地举办首场交互式电子音乐会“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暨2006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主题音乐会)、高质量完成上海世博会4个主题场馆的音乐总体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制作了首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幕式音乐会(“感动”新视觉音乐会)、创作并策划首演“城市之光——交响动画音乐会”等。此外,针对课程的教学情况,还定期举办每年一度的学生作品音乐会,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教学创作实践及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在此期间,课题组师生获得了诸多奖项,如2007上海市育才奖、全国第十一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许常惠国际音乐创作奖首奖、2008中国青少年数字创意行动活动二等奖、上海之春圣卡罗杯全国钢琴作品比赛二等奖、2008奥林匹克数码艺术大展数码原创音乐类铜奖等。在此基础上,《应用作曲》课程于2011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

    作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课程,课题组教师通过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与教材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实施,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应用作曲”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一系列措施更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教学、科研与创作:如跨媒体跨学科的舞台艺术创新、与世界级院校应用作曲相关课程的教学交流、连续4届举办国际性的“电子音乐及应用音乐教学研讨会”、举办课程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等,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课程教学成果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作品比赛最佳作品奖”(全国最高奖)、 “2011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完成重大创作型社会实践项目10余项、国内外重要艺术节发布20余部原创作品、发表论文5篇等,自2006年以来,课题组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教师还承办了“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等重大项目,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


陈强斌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曙光学者。

所授课程

1、专业课-电子音乐设计,4节,5届,共20人(专业个别课)

2、专业课-应用音乐作曲,4+4节(含改题),5届,共60

3、专业课-音乐工程设计,4节,5届,共20

4、硕士15人、博士1

实践性教学:60人(作品制作、艺术实践、论文等)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等

教学表彰/奖励:

1、上海市育才奖

2、上海文艺人才基金优秀文艺人才奖

3、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

4、贺绿汀基金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

5、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理事会颁发的“优秀教师奖”三项

6、上海市文艺精品称号

教学研究课题:

1.音乐新媒体研究实践创新团队(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第二期,团队带头人)

2.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国家重点学科,分项目负责人)

3.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 财政部)

教学研究论文及演讲:

1、讲座题目《About Our Electronic Music and Multimedia》,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2011.10

2、《电子音乐的未来,电子音乐教学探索》,2011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2011.10

3、《未来之路——我们在电子音乐与未来音乐产业发展诸方面之探求》,艺术与未来新视界——国际学术系列研讨会,2010年台湾台南艺术大学

4、《音乐工程的未来》——人物专访,台湾MUZIK古典乐刊(2010

5、 创意与音乐新媒体(演讲)杭州,2011第五届“万物——全国新媒体系主任(院长)论坛”

6、《从音乐出发》(演讲),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高峰论坛(上海大学)

7、《未来的挑战与音乐的回归》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新音乐年鉴(8000字)(2011

8、《交互式多媒体与艺术创新》(演讲),上海科技与艺术展(2007

9、《感知音乐新媒体 触摸声音新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新音乐年鉴2011

主编教材:

1.应用作曲-写作与实践

2.影视音乐-写作与实践

3.应用音乐创编

4.当代电子音乐设计等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秦毅

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所授课程:《应用作曲》系列课程。

她的作品曾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器乐作品最佳作品奖、2006许常惠国际音乐创作奖声乐类首奖、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合唱作品比赛银奖、2008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大奖赛电子音乐类评委会荣誉奖、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室内乐作品组优秀奖等。曾获上海市教委晨光学者称号、上海文艺人才基金优秀文艺人才奖。她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上演,纽约时报评论:“人们无法不被她的作品所迷倒……”。

她参与的科研项目有:音乐新媒体研究实践创新团队(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第二期)、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幻影三六》、上海市科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基于3D全息声音系统的交互式音乐多媒体舞台表演示范工程(山水乐坊)》等。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刘灏(博士)

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硕导,应用音乐系列课程教师。

主要作品与获奖:

大提琴独奏《乡愁》(获国际德沃夏克作曲比赛高级组入围奖,2011

交响组曲《黔中赋》(2012,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

交响诗《秋水·意象》(2007,获2011美国芝加哥国际作曲比赛三等奖)

民乐交响乐作品《红楼梦》(2015年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论文《浅论算法作曲与交互式遗传算法作曲》(2014-7人民音乐)

课件《影视音乐创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第十四届高校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三等奖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纪冬泳(博士)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应用音乐系列课程教师

上海高校创新团队——音乐新媒体研究实践创新团队成员

创作涉及歌曲、室内乐、管弦乐队、舞蹈音乐、多媒体电子音乐等方面。

大型原创舞剧《桃花坞》作曲,荣获2011年第七届江苏省文艺精品工程。

成功完成了四届“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苏州歌舞剧院、杭州爱乐交响乐团、TMSK等机构的作品委约。

论文《听觉艺术的跨度》(2016-1人民音乐)

《月下长弦》-古筝与大提琴,发表于《音乐创作》2015年第3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应用作曲课程视频


 


\